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在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在笔者的上一篇专栏文章中,我详细介绍了以三大国家质量奖为代表的卓越绩效模式,该模式形成了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核心。通过对企业组织整体经营质量与管理质量的考核和评价,这一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认可,成为提升企业综合质量管理水平的标杆。在本文中,我将进一步探讨以企业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水平和能力为评价对象的成熟度模型,并分析我国在该质量成熟度体系上的相关应用和表现。

麦肯锡质量成熟度模型的核心要素
作为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的典型代表,麦肯锡质量成熟度模型起源于20世纪后半叶。麦肯锡公司通过对全球167家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进行调查,设计了一个四级模型来评估质量管理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该模型的核心评价要素包括:
- 最高管理层参与质量目标的确定;
- 质量保证专家担任质量管理实施顾问;
- 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提高对质量问题的反应速度;
- 注重预防而非补救;
- 强调质量控制在企业作业流的上游;
- 积极将供应商纳入产品开发过程。
该模型的应用结果显示出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显著提升,例如实现以预防为主的质量保证手段和建立持续高效的QC小组。

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我国在2007年全国产品的质量国家抽检平均合格率为77.3%。如果以麦肯锡质量成熟度模型来评价这一水平,可以发现我国企业的质量成熟度尚未达到最初级的“检查”级。尽管我国在工业化和产业规模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质量成熟度水平还有待提高。

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体系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帮助企业评估自身质量管理的实际水平。通过与优秀企业对比,企业可以明确自身差距,找到改进方向,实现质量竞争力的持续改善。相比三大国家质量奖所代表的“卓越绩效”模式,这类成熟度模型更易于企业采纳和推广。
结论与展望
本系列文章的目的在于为企业提供不同质量成熟度模型的借鉴和讨论。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市场环境和发展目标,选择最适合的质量成熟度评价体系。通过深入的自我剖析,企业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目标,实现卓越管理。未来的“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创造”将有望在全球质量管理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所有质量管理人员和产业开发者提供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