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意见》出台背景及其对质量管理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强调要将质量作为生命线,以高质量为追求。《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需推进先进标准的制定和卓越质量管理实践,这为制造业的质量提升提供了科学指引。目前,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尽管数量增长已进入平台期,但质量突破仍在孕育中。制造业企业在质量管理能力上仍显不足,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阻碍了制造业从大到强的转变。实施卓越质量工程,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夯实“中国制造”的质量基础,已成为加快补齐短板、培育竞争新优势的迫切要求。
卓越质量的内涵与外延
卓越质量是指在理解和满足用户的质量感知和期望基础上,持续进行质量改进,为用户提供卓越且有吸引力的质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质量管理理念、机制和实践发生了深刻变革,为卓越质量赋予了更多时代特征。
- 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卓越质量要求企业对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进行系统性质量管理,推动传统全面质量管理(TQM)向数字化、体系化、精益化、零缺陷转型。
- 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卓越质量强调供需适配性,促进企业在研发、制造等全流程实施策划和改进,形成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推动企业持续成功。
- 成熟的质量数字转型:卓越质量推动信息技术与质量管理的融合,实现管理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能力。
- 优异的质量绩效表现:卓越质量激发创新潜能,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质量损失,提高经营绩效,实现成本效益最优化。
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等级划分的依据
在质量管理转型的关键期,许多企业受传统观念影响,缺乏对质量价值的科学认知。《实施意见》采用工程化思维,推动企业评估质量管理能力,依据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结合国际国内的先进方法和研究成果,将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分为五个等级:经验级、检验级、保证级、预防级和卓越级。这一划分帮助企业逐步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打破质量信息壁垒,推动市场从劣币驱逐良币向优质优价的正向选择转变。
攀升卓越质量的方法
《实施意见》提出采用策划、实施、检查、处置的模式,推动企业强化质量意识、建设能力、数字赋能和科学评估,追求卓越质量管理。首先,增强质量意识,推动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其次,巩固基础能力,解决质量提升中的难点堵点。再次,强化数字赋能,推动质量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最后,评估并迭代改进,通过以评促改,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质量管理能力评价结果的应用价值
对企业而言,质量管理能力评价结果可作为质量诊断和改进的依据,帮助企业更好地实施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辨别能力。对行业而言,评价方式可引导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质量水平,推动产业链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对政府而言,质量管理能力评价结果能够提供关于制造业质量发展的动态数据和趋势分析,为制定精准政策、实施有效资源配置提供重要依据和决策参考。

质量管理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质量管理已成为制造业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卓越质量管理,企业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增强客户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返工和浪费,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
实施质量管理的策略
为了实现卓越的质量管理,制造业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 全员参与:推动企业文化变革,确保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都参与到质量管理过程中,以全员的质量意识推动整体提升。
- 持续改进: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和反馈循环,不断优化质量管理流程和产品质量。
- 技术创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质量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精准控制和预警。
- 供应链整合:加强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合作,沿着供应链传递质量要求,共同提升整体质量水平。
结论
质量管理不仅是制造业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推动“中国制造”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实施意见》的出台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通过系统化的质量管理能力提升,企业可以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高的价值链位置,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结合卓越质量管理实践,制造业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确保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